古印度有一个物产丰饶的舍卫国,迦毘罗卫国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开悟后曾在那里演说《金刚经》。舍卫国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名"衹园精舍”,寺内有一所给患病僧侣疗养的"无常院”。传说,无常院中有一口钟,其响彷佛在吟诵《大般涅盘经》中的四句偈:
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。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
当初读到这个故事时,总有点不明所以,直至亲眼目睹飞鸟寺的梵钟后,终于茅塞顿开、豁然开朗。
飞鸟寺在江户时代重建后又称"安居院”,四周环绕着一块又一块整齐的旱田。在院内,近代才建成的钟楼上悬挂着一口铜钟,钟上除了刻有山号"鸟形山”、院号"安居院”和寺号"飞鸟寺”之外,还刻着上述四句偈。有别于日本国内大部分寺院,飞鸟寺的佛像、建筑物等任人拍摄,钟楼任人攀登,梵钟也任人撞打。这里唯一的规矩,只是禁止连续撞打梵钟而已。这项规矩背后有何深意呢?
不同的钟声具有不同的作用。闹钟声用来叫醒睡梦中的人,警钟声则用来向人示警。至于具有宗教意义的教堂钟声,嘹亮悠扬,旨在歌颂神圣、礼赞生命;而寺院的梵钟声,深沉回荡,旨在抚平心灵风浪、理顺紊乱思绪。因此,梵钟声响过后的余音袅绕才是重点所在。若连续撞打梵钟,不但无法聆听到最重要的声响,而且还会错过与钟声共鸣相应、自我探索心灵深处的机缘。
周作人译了一半便辞世,由申非续译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《平家物语》,开场诗句云:"衹园精舍钟声响,诉说世事本无常”。这两句诗经常被引用,可惜人们总是用它来慨叹人生无常,而完全忽视”无常”的本质。”无常”指变幻不定的现象,而世事瞬息万变却是一种常态。换言之,"变幻原是永恒”。永恒即是"常”,故"无常”乃"常”。
《平家物语》首两句开场诗,正正道出日本历史如何演绎上述《大般涅盘经》中的四句偈,告诉人们"无常”的创造性。正因为"无常”,历史人物平清盛才有机会取代独占鳌头长达几个世纪的藤原家,登上位极人臣的太政大臣宝座。亦正因为"无常”,骄奢霸道的平家终究灭亡。试想想,如果一切都恒常不变,那末,嚣张跋扈的人永远掌权执政,无论百姓如何安忍勤勉都不可能过上太平日子。同样道理,若不是因为"无常”,无论病人如何调理疗养都永远在病中,不可能恢复健康。若不是因为”无常”具有积极性,因病入住古印度衹园精舍无常院的古代僧侣,每天还要听到如在吟诵"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。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”的钟声,那岂不是精神折磨?!
梵钟响后回荡四方的鸣颤声"咚……”,提醒人们静下来、想一想"无常”乃"常”,每一瞬间都可以作出改变。至于要变好还是变坏,全取决于个人价值观与立场,这都系于每个人在一念之间所作出的选择。就令人省思的作用而言,梵钟声可说是人们寻求心灵回响的钟声。
转载自:https://yikjy.blogspot.com/2019/03/26.html